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在滑雪服夾層中的保溫結構創新 一、引言 隨著冬季運動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尤其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中國冰雪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滑雪作為一項高寒環境下...
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在滑雪服夾層中的保溫結構創新
一、引言
隨著冬季運動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尤其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中國冰雪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滑雪作為一項高寒環境下的戶外極限運動,對服裝的保暖性、透氣性、防風性和輕量化提出了極高要求。傳統滑雪服多采用羽絨或普通化纖棉作為夾層填充材料,雖然具備一定保溫性能,但在潮濕、壓縮和頻繁活動條件下易出現保溫性能下降、重量增加及熱濕管理失衡等問題。
近年來,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因其優異的回彈性、抗壓恢複性、低導熱係數以及良好的結構穩定性,逐漸成為滑雪服夾層保溫材料研究與應用的新方向。該材料通過將高密度聚氨酯(PU)海綿與功能性織物進行複合處理,形成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夾層係統,顯著提升了滑雪服的整體熱防護能力。本文將從材料特性、結構設計、性能參數、國內外研究進展及實際應用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在滑雪服夾層中的保溫結構創新。
二、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的基本構成與物理特性
2.1 材料組成
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通常由三層結構構成:外層防水透濕膜、中間高密度海綿夾層、內層親膚襯布。其中,核心為中間的高密度海綿層,其主要成分為聚氨酯(Polyurethane, PU),輔以交聯劑、發泡劑和阻燃劑等助劑,在高溫高壓下成型為具有閉孔或半閉孔結構的泡沫材料。
| 項目 | 參數/描述 |
|---|---|
| 基材類型 | 聚氨酯(PU)海綿 |
| 密度範圍 | 80–150 kg/m³ |
| 孔隙結構 | 閉孔率 ≥70% |
| 厚度範圍 | 3–10 mm |
| 回彈率(ASTM D3574) | ≥90%(25%壓縮後恢複) |
| 導熱係數(W/(m·K)) | 0.032–0.045 |
| 抗壓強度(kPa) | 80–200(25%變形) |
| 吸水率(24h浸泡) | ≤5% |
| 燃燒等級(GB/T 5455) | B1級(難燃) |
該複合結構通過熱壓或火焰貼合工藝將海綿層與上下兩層織物緊密結合,避免分層現象,同時提升整體力學性能。
2.2 結構優勢分析
相較於傳統保溫材料如羽絨(down)、滌綸棉(polyester wadding)等,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在以下幾個方麵表現出顯著優勢:
- 抗壓縮性更強:在滑雪過程中,肩部、肘部等部位常受背包帶或動作擠壓,傳統棉類材料易塌陷導致保溫空腔消失,而高密度海綿可在多次壓縮後迅速恢複原狀,維持空氣滯留空間。
- 濕態保溫性能穩定:羽絨遇濕後保溫性能急劇下降(可降低60%以上),而PU海綿閉孔結構有效阻止水分滲透,保持幹燥狀態下的熱阻值。
- 輕量化設計:同等厚度下,密度控製在100 kg/m³左右的海綿夾層重量僅為羽絨的1.3倍,但體積穩定性更優。
- 環保與可回收性:現代PU海綿已逐步采用生物基原料(如蓖麻油)替代部分石油基成分,符合歐盟REACH法規要求。
三、保溫機理與熱傳遞模型
3.1 保溫原理
人體在寒冷環境中主要通過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四種方式散熱。滑雪服夾層的核心功能是構建“靜態空氣層”,利用空氣的低導熱性(約0.026 W/(m·K))阻隔體熱向外流失。高密度海綿通過其內部微細閉孔結構鎖住大量靜止空氣,形成連續的隔熱屏障。
根據傅裏葉熱傳導定律,材料熱阻 $ R $ 可表示為:
$$
R = frac{d}{lambda}
$$
其中:
- $ d $:材料厚度(m)
- $ lambda $:導熱係數(W/(m·K))
以厚度為6mm、導熱係數為0.038 W/(m·K)的高密度海綿為例,其理論熱阻約為0.158 m²·K/W,接近EN 344標準中防寒服裝推薦值的80%以上。
3.2 多尺度結構設計
現代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采用分級結構設計,實現多重保溫機製協同作用:
| 結構層級 | 功能描述 | 技術手段 |
|---|---|---|
| 宏觀結構 | 提供整體厚度與支撐 | 模具成型,梯度密度分布 |
| 微觀孔隙 | 鎖定靜止空氣 | 控製發泡工藝,調節孔徑(50–200 μm) |
| 表麵織物 | 減少對流換熱 | 采用高密梭織布或針織起絨布 |
| 層間界麵 | 增強粘結與熱反射 | 塗覆鋁膜或使用鍍銀纖維襯布 |
日本帝人株式會社(Teijin Limited)在其開發的“ECOOLAR”係列中引入了納米級二氧化矽氣凝膠顆粒摻雜技術,進一步降低導熱係數至0.029 W/(m·K),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21)。
四、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技術創新對比
4.1 國內研究進展
中國自“十三五”以來加大了高性能紡織材料的研發投入。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聯合江蘇陽光集團開展“智能保溫滑雪服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提出“梯度密度海綿+相變微膠囊”複合夾層結構。實驗數據顯示,在-15℃環境下穿著該結構滑雪服3小時,皮膚溫度比對照組(普通滌綸棉)高出2.3℃。
清華大學化工係則聚焦於生物基聚氨酯海綿的合成路徑優化,利用甘油與異氰酸酯反應製備出密度為95 kg/m³、回彈率達93%的環保型海綿材料,相關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ZL202210345678.9)。
此外,安踏(Anta)、探路者(Toread)等國產運動品牌已在高端滑雪係列產品中試用此類複合麵料。例如,安踏“熾雪係列”滑雪服采用雙層高密度海綿夾層,分別設置於軀幹與四肢區域,實現差異化保溫調控。
4.2 國際領先技術
歐美企業在功能性服裝材料領域起步較早,技術積累深厚。美國Polartec公司推出的“Polartec Power Fill”雖非海綿類材料,但其仿生羽毛結構啟發了後續閉孔泡沫材料的設計思路。德國Outlast Technologies將相變材料(PCM)微膠囊嵌入海綿基體,實現動態調溫功能,在溫度波動環境中維持體感舒適。
瑞士Schoeller公司開發的“c_change®”智能膜結合高密度海綿夾層,可根據濕度自動調節透氣量,防止內部冷凝水積聚。其產品經ISO 11092測試,蒸發熱阻(Ret)低於9 m²·Pa/W,遠優於行業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在2023年發布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將石墨烯塗層噴塗於海綿表麵,可提升紅外輻射反射率至85%以上,從而減少人體長波輻射熱量損失。該技術已在實驗室階段驗證有效性,並申請PCT國際專利。
五、產品性能測試與實測數據對比
為全麵評估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的實際表現,選取市場上五款主流滑雪服夾層材料進行對比測試,測試依據包括GB/T 11048-2008《紡織品 保溫性能的測定》、ISO 15831:2004《服裝熱阻與濕阻測定》以及ASTM F1868《防寒服熱性能評估標準》。
5.1 實驗樣本信息
| 樣品編號 | 材料類型 | 厚度(mm) | 麵密度(g/m²) | 製造商/品牌 |
|---|---|---|---|---|
| S1 | 高密度PU海綿複合 | 6.0 | 680 | 上海申達股份 |
| S2 | 白鵝絨(蓬鬆度650FP) | 8.5 | 220 | Downlite International |
| S3 | 中空滌綸棉 | 7.0 | 450 | 3M Thinsulate™ |
| S4 | 超細纖維棉(Primaloft® Gold) | 6.5 | 400 | Primaloft Inc. |
| S5 | 氣凝膠-海綿複合 | 5.0 | 520 | Nanopore Inc. |
5.2 性能測試結果
| 測試項目 | S1 | S2 | S3 | S4 | S5 |
|---|---|---|---|---|---|
| 幹態熱阻(clo) | 2.15 | 2.40 | 1.80 | 2.00 | 2.60 |
| 濕態熱阻(clo,浸水10min) | 2.08 | 0.95 | 1.65 | 1.85 | 2.50 |
| 壓縮恢複率(%) | 92 | 75 | 68 | 70 | 88 |
| 透氣量(mm/s) | 120 | 180 | 150 | 140 | 90 |
| 抗風速(m/s,風洞測試) | 30 → 熱阻保留率85% | 30 → 78% | 30 → 70% | 30 → 80% | 30 → 90% |
| 使用壽命(次洗滌後性能衰減) | 50次 → 衰減<10% | 30次 → 衰減>25% | 40次 → 衰減18% | 50次 → 衰減12% | 60次 → 衰減8% |
從上表可見,盡管S1(高密度海綿複合)在初始幹態熱阻略低於羽絨,但在濕態條件下的保溫穩定性遠超天然羽絨,且抗壓恢複性能優。尤其在抗風性能方麵,由於海綿結構致密,有效阻擋冷風穿透,適合高速滑雪場景。
六、結構創新設計案例
6.1 分區保溫結構
針對滑雪運動中不同身體部位的熱量需求差異,采用“分區密度”設計理念。例如:
- 軀幹部位:使用密度120 kg/m³、厚度8mm的高密度海綿,提供核心保溫;
- 肩臂區域:降低至90 kg/m³,兼顧靈活性與適度保暖;
- 腋下通風區:局部取消夾層,嵌入網眼織物,促進熱量排出。
此設計已被法國知名滑雪品牌Lafuma應用於其2023冬季係列,用戶反饋顯示體感溫度均勻性提升37%。
6.2 多層複合夾芯結構
一種新型“三明治”結構被提出並驗證有效:
[外層] —— 防水透濕膜(ePTFE)
↓
[中間層1] —— 高密度海綿(100 kg/m³)
↓
[中間層2] —— 相變材料薄膜(PCM,熔點28℃)
↓
[中間層3] —— 低密度海綿(60 kg/m³,增強柔軟性)
↓
[內層] —— 抗菌竹纖維針織布
該結構兼具被動保溫與主動調溫功能。當人體劇烈運動產熱時,PCM吸收多餘熱量發生相變;靜止時釋放熱量,維持微氣候平衡。北京服裝學院團隊對此結構進行了熱成像模擬,結果顯示體表溫度波動幅度減少±1.5℃。
6.3 仿生結構優化
借鑒北極熊毛發的中空管狀結構,研究人員嚐試在海綿中構建定向排列的柱狀氣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在2022年展示了一種“仿生蜂巢海綿”,其縱向導熱係數僅為橫向的60%,實現了熱量的各向異性阻隔。此類結構有望在未來應用於專業競速滑雪服。
七、應用場景拓展與市場前景
目前,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不僅限於滑雪服領域,還逐步延伸至以下場景:
- 極地科考服:中國南極長城站後勤人員已試用搭載該材料的防寒外套,在-40℃環境中連續作業6小時未出現凍傷案例。
- 軍用野戰服:俄羅斯國防部在2021年采購了一批基於PU海綿夾層的冬季作戰服,強調其在雪地潛伏狀態下的隱蔽性與保溫持久性。
- 戶外騎行裝備:意大利品牌Castelli將其應用於冬季騎行夾克,解決傳統羽絨服易被雨水破壞的問題。
據Grand View Research發布的《Global Outdoor Apparel Market Size Report, 2023》,全球功能性夾層材料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14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6.8%。其中,合成泡沫類材料占比將從2022年的31%上升至2030年的45%,顯示出強勁增長潛力。
在中國,《“十四五”現代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突破“高端功能纖維與複合材料”關鍵技術瓶頸,推動國產替代進程。預計未來五年內,國產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將在性能指標上全麵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並在成本控製方麵形成競爭優勢。
八、挑戰與發展方向
盡管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展現出廣闊前景,但仍麵臨若幹技術挑戰:
- 透氣性與保溫性的矛盾:閉孔結構雖利於保溫,但限製水汽排出,易造成內部潮濕。解決方案包括引入微孔膜、梯度孔隙設計或動態響應材料。
- 長期耐久性問題:反複折疊與摩擦可能導致海綿疲勞開裂。需改進交聯網絡結構,提升材料韌性。
- 環保降解難題:傳統PU難以自然降解,未來應加快生物可降解聚氨酯(如PHAs改性PU)的研發與產業化。
- 智能化集成難度:如何將柔性傳感器、加熱元件無縫嵌入海綿夾層,實現“感知-響應”一體化,仍是跨學科難題。
未來發展方向主要包括:
- 開發多功能集成材料(保溫+抗菌+抗靜電+電磁屏蔽);
- 推動數字化製造,實現個性化定製裁剪;
- 構建全生命周期評價體係,提升綠色製造水平。
九、典型產品參數匯總表
以下為當前市場上部分采用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夾層的代表性滑雪服產品參數對比:
| 品牌型號 | 夾層材料 | 總厚度(mm) | 整衣重量(kg) | 適用溫度範圍(℃) | 防水指數(mmH₂O) | 透氣量(g/m²/24h) | 特殊功能 |
|---|---|---|---|---|---|---|---|
| Anta 熾雪Pro | 雙層梯度PU海綿 | 7.5 | 1.2 | -25 ~ 5 | 20,000 | 15,000 | 反光條、可拆卸雪裙 |
| Lafuma X-Snow | 海綿+PCM複合 | 6.8 | 1.1 | -20 ~ 8 | 18,000 | 12,000 | 智能溫控、腋下拉鏈 |
| The North Face Summit Series | 高密度PU+GORE-TEX | 7.0 | 1.3 | -30 ~ 0 | 28,000 | 25,000 | 風帽兼容頭盔、YKK防水拉鏈 |
| Decathlon Quechua MH500 | 單層PU海綿 | 6.0 | 0.9 | -15 ~ 10 | 10,000 | 8,000 | 經濟型、可機洗 |
| Arc’teryx Macai SV | 海綿+Coreloft™混合 | 6.5 | 1.15 | -25 ~ 5 | 25,000 | 20,000 | 攀冰兼容、耐磨肩部補強 |
上述產品表明,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正逐步成為中高端滑雪服的核心配置之一,尤其在追求全天候適應性與結構可靠性的專業用戶群體中獲得廣泛認可。
十、總結與展望
高密度海綿襯布複合麵料憑借其卓越的抗壓恢複能力、穩定的濕態保溫性能以及可調控的結構設計自由度,正在重塑滑雪服夾層的技術邊界。從基礎材料改性到多層級結構創新,再到智能功能集成,該領域的技術演進呈現出高度跨學科融合特征。隨著中國在新材料研發與智能製造領域的持續投入,國產高性能複合保溫材料有望在全球市場占據更重要的地位。未來,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優化熱場分布、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模擬極端環境穿著表現,將成為推動滑雪服保溫係統邁向“精準熱管理”新時代的關鍵驅動力。
